海洋学院丁旋教授荣获校师德先进荣誉称号
2018-10-26 发布:[海洋学院] 点击:348次
近日,丁旋教授荣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德先进荣誉称号。
丁旋,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安徽,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90年获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古生物地层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系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地学研究中心和海洋学院工作。2000至2001期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九届海岸与海洋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爱教学与科研工作,积极投身一线教学事业。
丁旋老师自1998年博士毕业留校以来,经历了海洋学院成立与初创阶段。时值我校作为北京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涉海高校,面对没有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本人也是新教员的情况,她并没有因为本硕博所学都是古生物地层学专业而不是海洋科学专业、或者教学占用太多时间影响科研而逃避,而是勇于接受挑战,边学边讲,和教研室老师一起,开设了 “海洋微体古生物学”、“自然地理学”、“海洋科学概论(双语)”3门本科生新课,和“古海洋学及其研究方法”、“自然地理学“2门研究生新课,之后又接下了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本科生课程、以及研究生“高级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地学前沿“的部分课程。并曾讲授日照海洋科学综合野外教学实习和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她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方法灵活,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基础,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受学生的好评。在从事教学同时,她也开拓了视野,收获了扎实的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为坚持海洋科学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石。
她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认真踏实、严谨负责,坚持以育人为本。在从教的20多年里,指导了本科毕业生40多名,其中7名获得校本科优秀学位论文。指导多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其中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校一等奖。招收并培养研究生38名,其中1名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获得校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有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中4名获国家留学基金委、1名获外方资助,分别赴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篇)。
倾心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用教学为科研夯实基础,用科研为教学提升实力。
在从事繁重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同时,丁旋老师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追求。现主要从事新生代古海洋与古气候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地层学、海岸带微古与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新生代古海洋与古气候学研究的工作过程中,丁旋老师认识到多年所学微体古生物学专业知识,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里远远不够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取新知识,并利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学术交流的机会,扩展海洋科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积极申请参加国际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以获取珍贵的大洋样品和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机会。她作为微古专家先后参加了二次国际大洋钻探(IODP)和二次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 (IMAGES)的海上科学钻探与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和通迅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
丁旋老师在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航次的研究工作中,在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因而拓展了研究领域。之后,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多个南海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项目。
为发挥海洋学院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长处,丁旋老师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改良了有孔虫微体化石的鉴定与统计方法,使其作为古海洋环境重建指标更加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多个海岸带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环境意义的研究项目。
随着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有孔虫壳体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变得日益重要。丁旋老师带领研究生利用我院的教学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OES),探索了有孔虫壳体微量元素测试方法,并先后三次邀请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专家来我院指导,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丁旋老师时刻牢记作为一个教师的工作职责,所有的这些科研工作,都融入到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当中,做到了科研带动教学、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责编:海洋学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