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王训练副校长建言海洋意识教育与普及

2019-03-15     发布:[海洋学院]    点击:24

QQ图片2019031510311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离不开海洋意识等软实力的支撑,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海洋意识?高校作为培育海洋意识的重要平台,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两会期间,多位来自高校的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问题建言献策。

  海洋意识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历史上海洋意识比较淡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强盛,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有所提升,但是国民海洋意识教育依然明显落后于发达海洋国家,落后于时代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也持这一观点。“当前,很多人缺乏蓝色国土意识。”他说,“一提起我国的国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和《关于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权教育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同时,教育部通过实施《蒲公英行动计划(2016~2017)》,将海洋知识教育融入实践基地项目和少年宫项目建设中。国家海洋宣传教育部门也通过在全国建立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开展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推动海洋知识“进学校 进教材 进课堂 ”、加快推进海洋意识进内陆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作为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与其他发达海洋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王训练说。

  “当前,我国海洋意识教育虽然已经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和一定发展,但在实践中仍然比较‘小众’,开展范围仍然有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谈到,“据我了解,近年来我国海洋类专业院校和海洋专业学科的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促进海洋意识教育的高水平、全方位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青少年是关键

  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王训练呼吁,应将海洋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堂体系建设中。“应增加通识教育中的海洋内容,把海洋意识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海洋文化活动,增强海洋意识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王训练建议在地理和历史课本中增加海洋内容的比例,纳入海洋科普、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等现代海洋意识、海洋科学内容。

  王焰新提出,加强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不可或缺。“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效,因此,要加强对海洋意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海洋领域专业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创新海洋意识教育方法和手段。”

  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地域差异明显,沿海地区中小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起步较早,如青岛市在中小学开设了海洋教育地方课程,舟山市先后推出了《海洋教育》课程标准、《现代海洋教育读本》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教材等,但内陆地区的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由于资源缺乏、观念差异,开展得较缓慢。“应进一步重视内陆地区的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加快海洋意识从沿海到内陆的普及,树立全民海洋观。”贺云翱说。

  构建海洋特色学科发挥教育平台作用

  高校作为培育海洋意识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王训练指出,高校应发挥好平台作用,积极创新海洋意识教育理念,营造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申报建设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集海洋意识与文化展示、学习和研究一体化的实验平台。”

  同时,高校应鼓励支持大学生建立海洋兴趣社团,引导社团积极有序地参与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指导社团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讲坛、科普、展览、科技创新等校园活动。

  据悉,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海洋学院为平台,开设了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海洋意识活动,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希望能够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通过在各大高校间交流,进一步促进海洋意识教育的发展。”

  王训练还建议,应加快中国海洋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打通管文化与管海洋的职能。“应加强文化部门与海洋管理职能部门的协作,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研究,为推动海洋意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就如何提高高校的海洋教育水平,王焰新提出,“高水平的学科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在鼓励高校设置海洋学科、发展海洋学院的基础上,应重视构建特色鲜明的海洋学科体系。”他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近几年,学校围绕“海洋地质”专业,做专做精,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专业结构比较全面、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形成了“海洋地质”特色学科,培养了一批海洋专业型人才。

  王焰新指出,“高校还应加快对海洋类专业的实践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与海洋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场所和机会学习、了解,进一步提高其海洋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贺云翱则更多地关注内陆高校的海洋意识教育。他提出,内陆高校应加强与沿海高校的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平台,通过借助沿海高校海洋教育资源,合作开设如海洋讲堂、海洋知识论坛、海洋讲座等,不断传播海洋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在内陆地区建立一些海洋文化博物馆、海洋科普展览馆等,营造浓厚海洋氛围,让学生对海洋由不陌生到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贺云翱说。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报》2019314日第2

  作者:《中国海洋报》记者 孙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