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科研亮点|我院林畅松教授团队在南海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方向取得系列进展---内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样式及其控制机制【SG, 2021】

2021-11-04     发布:    点击:33

 三角洲体系是指由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或入湖,沿滨岸带形成的碎屑沉积体系,它是边缘海陆架至陆架边缘区最重要的沉积体系类型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三角洲体系可以在陆架-陆架边缘不断地迁移,由于构造背景和沉积物供给量的不同,其沉积结构、供给河流类型及波浪、潮汐等的改造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自晚渐新世以来形成了巨厚的陆架边缘斜坡沉积,蕴含有丰富的大陆边缘沉积充填演化和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等相互作用的沉积记录,是开展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样式及其控制机制研究的绝佳场所。此外,陆架边缘三角洲与富砂斜坡扇之间的成因关系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对揭示深水有利储层的发育分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海洋学院师资博士后张曼莉在其博士导师林畅松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对测井、地震和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上渐新统-下中新统珠海组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样式、层序地层结构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图1)。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

 1)在珠海组内陆架、中-外陆架和陆架边缘识别出3种三角洲体系,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下切河道三角洲体系(图2)。分布于内陆架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以垂向叠置的厚层河道砂岩和宽朵状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特征。中-外陆架区发育的曲流河三角洲体系以较厚的三角洲前缘砂岩、分流间湾充填和前三角洲泥岩为特征,局部发育席状浊积。沿陆架边缘发育有下切河道三角洲体系,三角洲-斜坡前积复合体的厚度约为200-1200米,常伴随发育有大规模的滑塌和斜坡扇沉积(图3)。

 2)等时格架内三角洲体系的时空分布具有其独特的样式,内陆架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主要发育于高位体系域早期;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外陆架曲流河三角洲体系主要形成于高位体系域中晚期;当海平面下降,陆架边缘下切河道三角洲体系形成于下降体系域(图4)。

 3)三角洲体系的沉积结构揭示出从内陆架至陆架边缘盆地动能条件的差异。内陆架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主要受控于河流作用,而中-外陆架曲流河三角洲和陆架边缘下切河道三角洲体系受到波浪和沿岸流作用的改造。在水进-水退旋回中,三角洲体系跨越宽广的陆架的迁移可能是在冰室或冷室气候条件下高幅海平面波动的结果。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的高进积速率反映出裂后早期源区的不断隆升和冰期气候引发的强烈剥蚀所导致的大量沉积物供给。

 

 图1 研究区位置和主要资料分布图

 

 图2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南洼珠海组层序格架及三角洲体系结构

 

 图3内陆架辫状河三角洲、中-外陆架曲流河三角洲、陆架边缘下切河道三角洲模式图

 

 图4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内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演化示意图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国际权威刊物《Sedimentary Geology》,文章信息如下:Zhang, M.L., Lin, C.S. *, Jiang, Z.L., Li, H., Zhang, Z.T., Tian, H.X., Zhang, B., Liu, H.Y. and Shu, L.F. (2021) Depositional styles of deltaic systems from the inner shelf to shelf edge and their controlling process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Upper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edimentary Geology, 423, 105970. [IF=3.397]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edgeo.2021.10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