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推进科教融合共建工作 简 报(一)
2021-12-17 发布: 点击:43次
一、总体情况介绍
根据教育部教高函 [2021] 3号文件《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校所合作推动科教融合的意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10对校所按照科教融合共建机制,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月21-22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吴怀春院长带领教师团队一行9人,前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下文简称海地所)开展科教融合推进工作。海地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吴能友、副所长王宏斌、副所长印萍、主要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我校兼职导师代表30余人参会交流。
吴能友所长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回顾了海地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2020年年底续签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与教育部科教融合部署,开展科教融合平台建设的情况。科技处汇报了青岛海地所基本情况、“十三五”科技成果、“十四五”规划以及校所科教融合工作最新进展。王宏斌副所长主持了当天海地所专家与学校老师们的交流研讨,双方按照海洋基础地质、海岸带地质、海洋油气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深海地质与数字地质等领域六个小组,由学院相关专业老师和海地所业务处室负责人共同担任牵头人,参会代表踊跃发言,畅谈对科教融合的认识与需求,针对水合物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教材编制、精品课程研发、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创新班实习等提出具体建议。22号上午海洋学院教师团走进相关业务处室,与六个领域的科研团队开展点对点专题交流,共同探讨教材编写、联合申报项目、举办学术研讨会等详细计划,落实科教融合的具体相关指标。
吴怀春院长由衷感谢青岛海地所多年以来与我校的紧密合作,并对海地所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表示祝贺。表示由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共同推动的科教融合工作是双方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学校涉海教学及科研方向与海地所主要业务板块高度契合,双方在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大有可为,希望校所双方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各项指标落地。
吴能友所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还陪同教师团队参观了海地所蓝谷园区成果展厅、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大洋样品岩心库和海洋地质大数据中心,了解了海地所发展历程、基础设施、科技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等具体内容。双方一致认为,校所双方按照两部委提出的科教融合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在科教融合共建机制框架下,研究确定人员互聘、设施共享、联合培养学生、加强合作攻关、开展政策咨询等五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制定任务完成指标。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间的首次规模性交流与对接,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明确双方科教融合目标和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方向,是推进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科教融合共建的“落地行动”。
二、具体研讨成果
通过交流研讨及与相应科室的专题对接,双方在科研教学、人员互聘、设施共享、联合培养学生、合作攻关及政策咨询等方面,落实科教融合具体相关指标,初步形成以下共建意向和目标。
(一)科研教学方面:
1、本科生实习
海洋学院创新班依托海地所开展生产实习活动,海地所提供涉海课题实践和实操协助学生培养,相关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相关《海洋地质实习指导书》初稿、实习内容基本设计完成。
依托海地所承担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项目和地方规划,校所双方利用3-5年时间,筹建长岛海洋地质实习基地和海洋观测站。联合建设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观测站。
2、课程建设
邀请海地所专家通过名师讲堂、深蓝论坛等多种形式,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相关学术报告,每年召开1-2次学术研讨会,部分海地所科学家参与学院相应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
结合海洋学院一流本科教材建设规划,综合海地所生产实践和科研成果编写科教融合海洋地质系列教材;结合海洋学院已有的虚拟仿真教学基础,联合海地所相关团队研发教学使用的VR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系统,提升课程质量;
3、学术研讨会
依托科教融合平台,双方形成定期交流机制,每年召开1-2次海洋科学相关学术研讨会。
4、科研交流方面:
初拟以下研究方向开展科研交流,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和合作项目:
海域综合编图、南黄海下古生界油气资源、东海油气资源及精细构造解释
渤海地区采空区碳中和及碳封存、水合物区资源评价及地质微生物研究
深海矿产资源、大洋洋中脊动力学、大洋钻探及北极航次
海岸带生态地质、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二)导师聘任及研究生招生指标
地大(北京)聘青岛所20-25名研究骨干为兼职教授,其中兼职博导10-15人,兼职硕导20-25人(含兼职博导)。青岛所兼聘地大(北京)20-25名研究人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所工作,支持其与青岛所科技人员合作开展基础研究,提升青岛所科技成果水平。双方视业绩贡献,为互聘人员提供相应劳务费。对做出实质性贡献者,收入不低于 3 万元/年。地大(北京)为青岛所分配博士研究生≥10 名/年、硕士研究生≥10 名/年(名额可分解至2-3个相关学院)。
由双方单位进行内部的指标分配。
(三)科教融合共建共享平台
1、科教融合共建平台方面:
海地所参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共建工作;
海地所参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申报海洋资源环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与支持海地所申请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与共建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与筹建海岸带生态与地质环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与共建海洋自然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目前海地所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涉及水合物模拟的相关仪器、低温CT、低温SEM、XRD等设备、以及传统的O、C、N、H等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设备均可以向我校师生开放共享;海地所涉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海洋大数据平台可供学生练习和使用。
2、科教融合共享平台方面: (海洋地质九号)
参加 海地所2022年6月份西太平洋航次(冲绳海槽1:50万地质调查);
参加 海地所2022年4-10月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航次(4-6个上船名额);
参加 海地所2022年11月份西南印度洋、菲律宾海矿产资源调查航次;
(四)设立联合基金方面:
海地所按研究方向和相应主要科室,初步计划自筹资金500万元/年,结合地大筹集资金,设立“海底发现”联合基金,计划全球海洋地质科学调查航次,合作培育大洋科学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
同时根据海地所样品和数据优势发掘重大科学问题,共同申请相关联合基金科研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山东省联合基金等)。预期合作发表论文,合作申请专利。
(五)项目合作与申报:
深海地质与矿产:深海结核结壳、热液硫化物形成机理和元素富集,洋脊动力学,极地地质等方面拟深度合作,海地所可提供样品、平台、数据、航次(南海、印度洋等)等,共同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
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参与建立北方自然能源保护利用示范区、参与东盟河口地质调查、区域地质志海域部分、西太平洋航次及军工项目;
天然气水合物方面:依托未来航次资料,拟合作申请国家级项目;
海洋油气地质方面,依托南黄海钻探、东海油气、印度扇成因及油气战略研究与评价、采空区碳中和(碳封存)等方向深入合作
海岸带地质方面,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机制等领域联合申报NSFC-山东省联合基金
深海地质与数字地质方面,全球海洋油气基础研究和编图,结合双方的军民融合项目,继续与军方合作,申请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方面相关研究项目
(六)建言献策方面:
聚焦国家需求,跨海通道建设、维护国家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工作;
海洋油气地质方面,碳中和及碳封存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及建议;
海岸带地质方面共同提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相关政策建议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