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教融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推进科教融合共建工作 简 报(三)

2021-12-22     发布:    点击:275

一、总体情况介绍

 根据教育部教高函 [2021] 3号文件《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校所合作推动科教融合的意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10对校所按照科教融合共建机制,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1124号,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年会暨科教融合推进会顺利举行。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设置三个会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会场设于科研楼607,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设两个会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郑凤霞、院长吴怀春,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邹长春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刘大锰副校长指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学科领域高度契合、科技资源丰富、特色优势有机互补,且都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使命机遇,处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双发转型升级的必要路径。刘校长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的重要时间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双方要在前期合作基础上主动对接国家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深化人力资源、仪器设备、数据信息等方面资源共享;深化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共建;深化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成果培育等方面携手共进。

 青岛海地所所长吴能友发表致辞,首先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期以来对其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详细介绍近两年双方就科教融合建设所进行的多次合作研讨。吴所长表示,本次会议是双方探索全方位深度合作的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通过研讨,双方更加明确科教融合目标和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方向,以科教融合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双方长远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和共同进步。

 随后我校海洋油气资源团队、天然气水合物与大洋矿产团队等6个科研团队及青岛海地所深海地质与矿产调查团队、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团队等6个科研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发言,依次介绍科研团队成员、研究领域及方向、科研项目及成果进展等方面内容,下午双方团队继续分组开展科学问题讨论和合作意向交流。

 本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在机遇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入融合,相关团队借此机会建立了紧密的对接联系,为双方探索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具体研讨成果

 通过交流研讨及与相关科室的专题对接,双方就天然气水合物、深海与极地矿产资源、环境演化、科学钻探、深部构造、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科教融合事宜进行详细甲流,在科学问题凝练、科研项目申报、调查航次与数据资料共享、研究生培养及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以下共识: 

 一、科研合作

 (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苏新、吴能友、李剑、崔鸿鹏)

 成藏机制和资源评价研究;储层的精细刻画,参数的纵向、横向空间变化;复杂结构井产能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造成的环境效应-甲烷带来的问题,地质滑坡、人为作用开采引起的海底的稳定性、工程地质风险或者水合物二次生产的风险研究。

 (二)海洋微生物研究(蒋宏忱、刘昌岭、陈烨、李晶、崔鸿鹏)

 在海洋微生物方面开展合作,包括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等,探讨微生物在水合物成藏、甲烷氧化、甲烷碳循环等方面的作用。

 (三)北极楚科奇海域结核结壳记录的重大地质环境事件(高亮、黄威)

 通过参加涉北极航次调查和已有样品资料的深度挖掘,剖析侵蚀作用,河流、冰川、卤水、洋流迁移输运等因素对楚科奇海域内结核结壳成分和分布的影响。

 (四)上新世以来西太暖池北缘纬向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江湉、胡邦琦)

 揭示西太平洋暖池北缘有机温标的现代指示意义,重建上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海水表层温度演化历史,阐明西太平洋暖池北缘纬向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五)深海科学钻探前期成果梳理与专辑组稿(时美楠、胡刚)

 聚焦深海沉积演化过程、重建古环境变化、揭示地球物理深部动力过程等领域,组织深海科学钻探专辑(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编制IODP航次建议书。

 (六)菲律宾海板块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多金属结核成矿过程和控矿因素研究(龚小晗、陈艳红、侯方辉、黄威)

 利用琉球海沟外缘隆起俯冲板片弯曲断层,探讨俯冲带水-岩相互作用与全球元素化学循环;研究九州-帕劳海脊地壳结构与性质,探讨板块俯冲起始机制;探讨帕里西维拉海盆斜列式扩张与加罗林海脊耦合关系,重建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历史,揭示弧后盆地生命周期;精细刻画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洋底核杂岩形成过程中构造-岩浆-热液循环作用与不同圈层间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基于航次调查研究成果,揭示关键战略金属赋存特征,构建形成演化和成矿模式,刻画成矿时代和环境变化规律,深化对关键金属物质来源、富集过程和驱动机制认知。

 (七)东海陆架深部构造及冲绳海槽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李琦、陈艳红、李剑、侯方辉、杨长清、张银国)

 开展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时间以及东海陆架盆地的深部构造研究。利用冲绳海槽及两侧岩浆岩(火山岩)化学成分随时空的演变关系,结合重磁震等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系统探讨冲绳海槽的形成演化过程及相关的动力学;厘定琉球岛弧的基底属性及其与周缘陆块、岛弧的联系。

 (八)中国东海南部海区岩相古地理编图(林畅松、辛仁臣、李琦、孙晶)

 就东海盆地古地理编图开展合作;合作开展白垩系全球暗色沉积地层地质意义研究;合作开展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大东海”及“古南海”研究。

 (九)大陆科钻CSDP-2井研究(徐杰、由雪莲、兰晓东、周东升、李雅君)

 利用南黄海盆地第一口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的全取心样品,开展中新世以来的源-汇系统、古水系演化、近海水动力环境及沉积物搬运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东海盆地实施铼-锇同位素定年对沥青形成时代进行制约;开展南黄海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研究,加强中-新代以来构造演化与前中生代残留盆地油气生----保的的耦合效应研究;针对南黄海盆地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属性尚需厘定这一问题,对盆地的侧向及深部动力学机制开展研究工作;利用现有资料开展南黄海盆地油气成藏的数值模拟工作,分析盆地构造热事件对生烃演化过程的影响。

 二、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与教材编写

 双方根据重点合作领域,确定具体联系人,近期将根据疫情情况,开展线上/线下学术研讨会,合作开展研究生名师讲堂,制定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合作编写海洋地质资源的相关教材。

 三、调查航次与数据资料共享

 结合青岛海洋所2022年地质调查项目任务和外业部署,双方共同组队开展外业调查、资料分析、样品测试和综合研究,合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联合申报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