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山入海,丰富多彩,海洋学院组织学生赴多地开展海洋专项实践教学实习活动
2025-08-29 发布: 点击:9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课堂知识与实际实践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促进交叉型、创新型及复合型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2025年暑假期间,海洋学院组织学生赴多地开展海洋专项实践教学实习活动。
7月14日至7月24日,海洋学院副教授白辰阳、颜钰带领学院2022级创新班10名学生前往浙江舟山参加2025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类专业联合野外实习活动。
学院副院长房强出席联合实习开营仪式,慰问了参加实习的师生,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环境。他鼓励同学们珍惜此次实习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大家立志成为胸怀蓝色梦想、肩负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实习师生围绕海上综合调查、潮间带海洋生物调查和海岸带地质调查三项内容开展实习工作,实习课程设置涵盖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海洋科学主干学科方向。
(“浙渔科2号”海上综合调查;我院师生参与海上综合调查航次合影)
师生搭乘“浙渔科2号”科考船,系统学习海洋调查方法,并亲自操作海洋调查设备。
(桃花岛海洋生物调查)
在桃花岛等典型潮间带区域,师生开展了潮间带生态调查和生物多样性采样等工作,以增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分析能力。
在朱家尖等地,师生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观察海岸地貌特征,以深化对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
实习师生还参观了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舟山市博物馆以及“大洋号”科考船博物馆和科研院所。
自2014年开展联合实习以来,已吸引超过30所高校的2000余名学生参与,充分发挥了基地辐射示范作用,成为海洋科学学科实践交叉融合的重要试验平台。
7月14日至7月16日,海洋学院教师李雅君、江湉、朱晨光、刘晓磊、王思远、钱娜带领学院2024级海洋科学与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80名学生前往秦皇岛北戴河地区开展海洋专业认知实习。此次实习旨在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海洋科学的实际应用及研究方法。
实习师生在七里海障壁岛海岸、浅水湾沙滩、汤河河口大数据监测站等地学习海洋环境调查、海岸生态修复的理念及方法,同时了解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方法与数据分析流程。
师生参观了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大数据中心、环境分析实验室等先进试验平台,深入了解了海洋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工作中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对国土资源和海洋灾害监测、海洋大数据等相关知识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师生还登上了“冀海勘01号”近海调查船,观摩船上的专业仪器设备,深入了解海上科学考察和海岸带地质调查的整体流程及方法。通过亲手操作无人船进行采样,加深了对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直观认识。
本次实习活动是海洋学院与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环境调查中心进一步落实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丰富海洋领域本科人才实践培养内涵的具体举措。双方将加强合作,积极规划海洋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化发展,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能力。
7月21日至8月6日,海洋学院组织学生前往山东青岛,与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16名大学生共同参加“观山问海 解密地球”2025年夏令营。
本次夏令营以海洋资源为主线,围绕海洋固体矿产、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资源及其探测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以及海洋微体古生物等内容开展系列课程讲座和实验实践活动。
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深海地质与矿产、海洋碳封存、地球物理探测等海洋资源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拓宽了同学们专业视野及知识储备。同时,大家进入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标本和有孔虫、可燃冰燃烧实验,学习海洋地球物理测量、水文环境测量等方法,让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大家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参观研学环节,同学们登上了“海洋地质九号”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深入了解了地质取样、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多种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同学们还参观了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大洋钻探岩心库、青岛科技馆等场所,深入学习了海洋科学前沿知识、实地体验了海洋科技产业、沉浸式地感受了海洋文化的魅力。
本次夏令营活动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落实科教融合、学生登船海上实习和学生联合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为同学们搭建起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给予学生多元学习与实践机会,培育具有优良创新精神、充沛实践能力、丰富国际视野的优秀海洋人才。
下一步,海洋学院将继续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把握学校“大海洋”学科建设的契机,积极建立多层次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出海实习及科考船实训机会、努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构建新形势下海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