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科研亮点| 付鑫宁: 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亚洲夏季风子系统的时空变化

2025-11-03     发布:    点击:26

亚洲夏季风由东亚夏季风(EASM)和南亚夏季风(SASM)组成,是全球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亚洲主要地区的水文气候变化。东南亚(中南半岛)受EASMSASM子系统相互作用影响,其降水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太平洋的水汽控制。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南部自8.5 Ma(晚中新世)以来稳定地接收大量来自湄公河的陆源物质,是重建东南亚季风气候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的关键区域。

然而,以往在南海南部开展的研究中,不同古气候-古环境指标对夏季风降水的响应还存在一定争议,通常根据南海和现代夏季风的地理位置将南海南部沉积物中的古气候信号简单归因于EASM,忽略了SASM可能发挥的作用。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怀春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最新发表的论文揭示了亚洲夏季风子系统的时空演化及控制机制。

图片1

图1 ODP 1143站位的地理位置图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生物标志物(长链正构烷烃)和非生物指标(环境磁学参数)对南海南部ODP 1143站位的沉积物开展分析,重建了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东南亚地区的古水文演化。ACL(长链正构烷烃平均链长)c(磁化率)和cARM(非磁滞剩磁)结果一致表明东南亚气候具有晚中新世逐渐湿润,早上新世逐渐变干的趋势。通过与已有EASMSASM的地质记录对比,认为东南亚在晚中新世主要受SASM的控制,早上新世转为EASM的控制。在晚中新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增强了SASM环流,促使更多水汽自印度洋输送到东南亚地区。在早上新世,东赤道太平洋升温降低了太平洋纬向海温梯度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向西移动,进而推动EASM向西移动,抑制了印度洋的水汽输送,使EASM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导夏季风。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亚洲夏季风子系统的行为及其机制。

图片2

图2 亚洲低纬度地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古气候记录

图片3

图3 亚洲夏季风子系统时空变化示意图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付鑫宁,通讯作者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怀春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方琳浩副教授,海南大学黄冰玥博士研究生,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世红教授、杨天水教授、房强教授、李海燕副研究员、时美楠副教授、盖聪聪副教授。该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128102419250104220408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652023001292023030)以及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20011)等项目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29/2025PA005123